從流量到留量:解鎖香港旅遊貸款


剛剛過去的新春季節,作為香港的旅遊黃金期,香港旅遊已經從過去的『流量』時代到現在的『留量』時代,對於這一變化的種種現狀。因此,本文將從流量及留量背後的原因、流量密碼的轉型、旅遊貸款的雙向賦能、簽證與稅務變化等幾大因素進行探討。


一、流量狂歡背後的留量焦慮

2025年春節黃金週期間,香港迎來140萬人次旅客,其中85%為內地客源,西九文化區、迪士尼等景點人潮湧動,酒店入住率達90%。然而,亮眼「旺丁」數據下,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卻連續10個月下滑,2024年全年跌幅達7.3%,珠寶、服飾等品類更出現雙位數衰退。這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:流量≠留量,遊客停留時間短、消費力不足,成為香港旅遊經濟的結構性困境。

 

數據背後的矛盾:

  • 內地旅客過夜比例僅19.6%,遠低於非內地客的49.3%。

  • 人均消費額下降,跨境電商分流購買力,港人北上消費常態化,擠壓本地零售空間。
    此現象反映的不僅是旅遊模式轉變,更是香港消費生態的轉型陣痛——傳統「購物天堂」光環褪色,急需重塑「體驗+服務+文化」的新型消費場景。

 

二、留量密碼:從「爆買」到「深體驗」的轉型

全球旅遊趨勢顯示,Z世代與中產家庭更追求「沉浸式體驗」與「情感連結」。香港需跳脫「免稅標籤」,打造以下三大核心競爭力:


1. 文化IP與跨界聯動

參考上海環球港以「她經濟」為核心,結合美妝品牌與沉浸式活動,創造185%銷售增長。香港可將「幻彩詠香江」升級為數碼藝術展演,串聯西九文化區的M+博物館與故宮館,推出「夜間藝術巡遊」,並與騰訊、網易等科技巨頭合作開發AR導覽,讓遊客透過手機探索城市歷史脈絡。

 

2. 智慧旅遊與消費金融創新

借鏡抖音平台如何將黑龍江塔河縣的曝光量提升30億次,香港應建立「旅遊數據中台」,整合景點人流、消費偏好、交通動態,並透過AI推薦個性化行程。同時,引入「旅遊消費信貸」模式:

  • 「即時分期支付」:遊客於合作商戶消費滿5,000港元,可透過手機App申請分期付款,利率低至2.88%,降低高單價商品(如珠寶、電子產品)的支付門檻。

  • 「體驗預支計劃」:針對深度遊項目(如直升機觀光、米其林餐廳訂製晚宴),提供專屬旅遊貸款,最高額度10萬港元,還款期最長24個月。

 

3. 跨境供應鏈與「前店後倉」模式

結合大灣區物流優勢,推動「線下體驗+線上復購」:遊客在港試用商品後,可透過保稅倉庫直送內地,24小時到貨,並享跨境電商稅務優惠。此模式尤其適合母嬰用品、保健食品等品類,既能減少旅客攜帶負擔,又能延長消費鏈條。

 

三、金融槓桿:旅遊貸款的雙向賦能

旅遊業的留量轉型,需金融工具支持。本公司的「旅創貸」系列產品,正為旅客與商家搭建資金橋樑:

對旅客:打破消費天花板

  • 「深度遊專案貸」:最高8萬港元額度,專用於文化工作坊、私房菜體驗等非標項目,還款期彈性(6-36個月),年利率3.5%起。

  • 「家庭旅遊包」:針對親子客群,提供涵蓋住宿、樂園門票、交通的「一籃子信貸」,分期壓力低至月供800港元。


對商家:活化現金流,升級體驗

  • 「場景改造貸」:零售店舖可申請最高50萬港元,用於增設VR試衣間、AI客服等智慧設施,首年利息全免。

  • 「文化IP合作基金」:資助中小企業與故宮、K11等機構聯名開發限定商品,最高補貼30%開發成本。

 

案例實證:銅鑼灣某鐘錶行引入「即時分期」服務後,客單價提升42%,滯銷庫存周轉期縮短60天。

 

四、政策協同:簽證優化與稅務誘因

政府需與金融業聯手,設計「留量導向」政策工具:

  1. 「高消費簽證」分級制:對特大城市推出「白金簽證」,持有人可享香港消費額5%抵免內地個人所得稅,並獲優先預約熱門景點。

  2. 「跨境聯動利率補貼」:銀行對大灣區居民發放的旅遊貸款,可獲金管局0.5%利率補助,降低融資成本。

 

五、未來展望:從「流量之城」到「留量之都」

香港的留量轉型,本質是一場「體驗經濟革命」:

  • 對個人:旅遊貸款不再是負債,而是「投資自我視野」的工具——用5,000港元分期參與南丫島生態導覽,可能改變一名青年對永續發展的認知。

  • 對城市:當每筆消費連結文化記憶(如一頓鏞記燒鵝宴背後的手工技藝故事),香港將從「過境站」蜕變為「心靈目的地」。

 

流量易逝,留量長存。我們提供的不只是貸款,而是打開世界的鑰匙——無論是家庭主婦的第一次海外藝術之旅,還是創業者的跨境商機考察,「旅創貸」助您將香港之行,化為人生躍升的起點。








 

申請貸款
從流量到留量:解鎖香港旅遊貸款